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成为东方六国的重大威胁,为遏制秦国各国多次发起“合纵伐秦”的军事行动
【文\杜汾河】春秋战国时期,秦国逐渐崛起,成为东方六国的重大威胁。为遏制秦国,各国多次发起“合纵伐秦”的军事行动。首次合纵伐秦公元前318年,魏相公孙衍联合魏、赵、韩、燕、楚五国伐秦,推楚怀王为纵长。但实际出兵的只有魏、赵、韩三国,联军攻至函谷关后被秦军击退。次年,秦军在修鱼大败联军,歼敌8.2万,首次合纵伐秦失败。后续合纵攻秦公元前298年,齐、韩、魏联合攻秦,赵、宋与秦联合但未助战。齐韩魏经三年奋战攻入函谷关,迫使秦割地求和。公元前287年,齐、赵、魏、韩、燕五国联军攻秦,因各国目的不同,进至荥阳、成皋后互相观望,未交战便告瓦解。公元前247年,魏、赵、韩、楚、燕五国组成联军,由魏信陵君魏无忌指挥,在河外大败秦军,并追至函谷关后撤军,这是唯一一次合纵攻秦取得胜利的战役。合纵伐秦失败的原因合纵伐秦多次失败,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:一是各国利益诉求不同,难以形成统一的战略目标;二是秦国实力强大,且采取“连横”策略分化瓦解各国联盟;三是各国内部政治斗争复杂,影响了合纵的稳定性和执行力。合纵伐秦的尝试虽多次失败,但也展现了各国在面对强敌时的联合抗争精神,对后世的联盟战略和外交斗争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。
发布于:北京市